挽联之一
2008年7月20日,我收到了林田先生给我的来信,他在信中说:
小放: 这是你父亲逝世时我通过总社办公厅发去的挽联,发给你留作纪念吧!
悼海稜同志 |
毕生献新华,殚精竭虑,笔底波涛无限事; |
一世忠理想,爱国忧民,胸中风雨几多情。 |
1996年12月2日 |
说起来真是又惭愧又痛心,12年前父亲去世时,我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,竟没有想到将追悼会上的挽联抄录下来,痛失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,现在真是追悔莫及。对我来说,这副挽联弥足珍贵,我将永远珍藏。
我的父亲缪海稜,原名缪光钦,别名雷波,笔名海稜,原籍四川西昌。1936年在四川大学读书时,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。1938年初赴延安,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夏,参加新华通讯社工作。1941年调任延安《解放日报》记者、特派记者、陇东通讯处主任、采通部副主任等职。1948年秋,任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、第二野战军新华总分社副社长,参与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解放大西南等重要战役报道的组织领导工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先后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社长,东北总分社社长等职。1956年被国务院任命为新华社副社长,先后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、主任、副社长、社编委会委员。1980年兼任新华社新闻研究部(后改为新闻研究所)主任。1983年参与主持《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》的编辑工作。还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。著作有《论新闻采访与报道》、《继承与创新——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》、诗集《凯旋》、《海稜诗集》,合著有《三位老记者延安通讯选》等。
从以上的简历看,我父亲从1939年开始直至1996年去世,在新华社工作时间跨越了57年,故林田先生的挽联中说“毕生献新华”;父亲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,写下了大量的诗文,确实是“殚精竭虑,笔底波涛无限事”;父亲坚持真理,忠于理想,爱国忧民,满怀深情,“一世忠理想,爱国忧民,胸中风雨几多情”是他的真实写照。
我将永远珍藏这副挽联,寄托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。
同时,我对林田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。
挽联之二
2008年的重阳节,我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布了我父亲缪海稜的《重阳诗抄》,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。网友“对外汉语教师之家”在文后发表评论说:
延河振翮 烽火宣劳 报道掏丹心 无产新闻尊耄宿 |
野草组吟 新华主帜 篇章遗彩笔 骚坛风雅失诗翁 |
借此联,怀念缪海老 |
这副挽联,当时就深深地震撼了我。
上联“延河振翮 烽火宣劳 报道掏丹心 无产新闻尊耄宿”,大意是说我父亲是从延河边上开始振翅高飞,在抗日烽火中开始投身无产阶级新闻事业,赤胆忠心,被尊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元老。
下联“野草组吟 新华主帜 篇章遗彩笔 骚坛风雅失诗翁”,大意是说我父亲参加了由张报、萧军等人发起的野草诗社,并成为新华诗社的旗帜,留下大量精美诗篇,现在诗坛痛失这样一位老诗人。
这是对我父亲一生两个主要方面业绩的十分中肯的评价。不是我父亲那个时代的人,不熟知我父亲的业绩,是写不出这样的挽联的。根据“对外汉语教师之家”提供的线索,我上网搜寻,终于找到了这副挽联的出处,原来此挽联是原新华社副总编辑闵凡路先生在他2008年8月2日的博文《忆当年:新华诗友办诗社》中披露的,这是12年前我父亲去世时,新华诗社的诗友为他敬送的挽联。
这里,我要感谢“对外汉语教师之家”将此联抄录给我,更要感谢闵凡路先生细心保留了这副挽联,我将永远珍藏。同时,将闵凡路先生的《忆当年:新华诗友办诗社》附在我这篇小文后面,让朋友们对新华诗社和我父亲有更多的了解。
我再次对闵凡路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。
附:
忆当年:新华诗友办诗社 |
闵凡路 |
新华社是记者编辑工作的场所,是文人墨客集中的地方。21年前,1987年6月24日,新华诗友20余人在新闻大厦聚会,做出成立新华诗社的决定。已从新华社副社长岗位退下来的缪海稜主持会议。穆青社长到会表示祝贺。这也是当时新华社一大盛事。
当天参加会议的人都是新华社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,有王玉章、陈伯坚、孙振、方言、许邦、张结、张万舒、闵凡路、杨木、苏仲湘、杜运燮、卫元理、方徨、方辉盛、吕金铃、蒋有泉等。大家推举缪海稜为新华诗社社长,穆青担任顾问。
会议还决定出版诗刊,定名为《新华诗叶》,由缪海稜、王玉章、张结、张万舒、闵凡路、苏仲湘、杜运燮、卫元理、吕金铃、蒋有泉、段明刚组成诗刊编辑委员会。缪海稜兼任主编。苏仲湘、卫元理为执行编辑。诗刊以刊登古诗词为主。
缪海稜是位老社长、老革命、老诗人,为人谦和,知识渊博,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写诗,主要是古体诗。他也是新华诗社的主要发起者。
大家在发言中说,新华社成立诗社是一件好事,新闻工作者学一点诗词很有益处,要发挥新华社的有利条件把诗社办好。
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,是中国发展最好的时期,也是新华社事业大发展的时期,各项事业蒸蒸日上。人们心气很高。这也是大家主张办诗社的原因。
会议商定,出版诗刊《新华诗叶》,请新华出版社出书号,每年两期。经费采取“化缘”方式,商请有实力的各部门轮流支付。如《半月谈》、《了望》、《经济参考》、《参考消息》、国内部、中国图片社、新华出版社等。这些部门当时都有经营收入,并有一定的自主权。我记得第一期刊物2000多元经费就是半月谈杂志社出的,我那时担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。
后来,在张宝顺任主管经营工作的副社长时,决定这笔经费由总社统一支付。
《新华诗叶》创刊号于1987年10月问世,穆青题写刊名。“编者的话”说:“成立诗社和出版诗刊,在新华社历史上还是第一次。其目的在于,增进诗词爱好者之间的友谊和联系,促进中华诗词之学习研究和创作,改进新闻写作,推动精神文明建设。”
穆青、海稜、李普、冯健都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诗作。海稜在他的15首诗中,有一首《望江南》是贺新华诗社成立和《新华诗叶》出版的,诗曰:
春光好,一片在“新华”。朝出城乡探信息,夜归砚座绘奇葩,记者出诗家 |
群芳好,众卉萃“新华”。难得株株争异彩,敢期朵朵斗奇霞,妙手笔生花 |
新华诗社从1987年6月成立,到2005年底《新华诗叶》因经费筹集困难而停刊为止,共存在了18年。这期间,穆青、缪海稜、王玉章、杜运燮先后因病逝世。张结接替海稜担任社长兼主编,苏仲湘和我任副社长,苏仲湘、卫元理任副主编。何东君、林岫、周笃文、李颖息、宣奉华等加盟编委。
张结古诗词造诣颇深,诗写得很好。原任新华社副总编辑,长期担任新华社驻外记者。离休后还担任《中华诗词》主编。他对诗社后来的发展贡献很大。
《新华诗叶》总共出版35期,发表数千首诗作,寄托了众诗友对时代、祖国,以及对事业、友人的深情。
缪海稜同志1996年逝世时,新华诗友为他敬送的挽联这样写道:
延河振翮 烽火宣劳 报道掏丹心 无产新闻尊耄宿 |
野草组吟 新华主帜 篇章遗彩笔 骚坛风雅失诗翁 |
缪老走了,诗刊停了。至今我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与新华诗友们相处的日子。
2008年8月2日